<noframes id="5nr5b">

        <form id="5nr5b"></form>

              <span id="5nr5b"></span>
                服務熱線: 135-4419-0649

                新聞資訊

                聯系我們

    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 >> 新聞資訊 >> 行業新聞

                行業新聞

                他講透了汽車芯片的來龍去脈

                發布日期:2021-07-02 點擊次數:864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近日,中汽協主辦的2021中國汽車論壇上,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董小平提出:“破解汽車‘芯荒’需加強多元化供應鏈建設。”被媒體解讀為:“‘缺芯’影響全年有望抹平。”

                然而,芯片對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何在?未來“缺芯”能否解決?主機廠又該如何布局?論壇上,蓋斯特管理咨詢公司副董事長何偉給出獨到見解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芯片戰略意義何在?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智能汽車是近幾年的大熱門,然而,它與現在路上跑的傳統汽車區別在哪里? 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何偉介紹說:“智能汽車是新物種,是由軟件定義、數據驅動、能夠帶給用戶更好體驗的汽車。它與傳統汽車的本質區別在于,智能汽車可以自我進化、完善和升級。而數據是支撐智能汽車不斷進化的核心,體驗是智能汽車最重要的衡量標準,未來智能汽車必須面向不同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芯片在智能汽車上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?何偉指出:“一方面,智能網聯汽車具有的通訊能力、計算能力、存儲能力、感知能力都依托于芯片才能實現;另一方面,從智能汽車的軟硬件架構來看,軟件賦能硬件,使硬件的功能和性能得以最大化地發揮。而所有的軟件架構開發都是要基于芯片的功能性來進行開發,軟件和芯片必須緊密融合在一起,否則軟件不可能有效地驅動芯片和硬件,軟件架構離不開芯片的支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行業里經常說的軟硬件解耦又是怎么回事?何偉解釋說:“芯片承擔著打通軟件和硬件的關鍵任務,它在與軟件緊密結合的同時,也是硬件架構平臺各個關鍵節點的核心組成部分??傊?,芯片既是功能提供者,又是硬件的控制者,是汽車產品升級的關鍵支撐,在智能汽車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車路協同汽車芯片可能“做減法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當前,汽車“芯片荒”已經波及全球。然而,既然傳統汽車與智能汽車有本質不同,那么現在短缺的是哪類芯片?未來芯片的發展趨勢又是什么?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行業內對芯片有很多種分類方法,根據算力的性能和工藝水平不同,何偉把汽車芯片分為三個梯隊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他介紹說:“第一梯隊是高性能、高工藝的芯片,屬于技術梯度最高的芯片,典型代表是各種AI芯片、主控芯片。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,對此類芯片的需求會越來越大;第二梯隊是MCU微控制器,現在用得比較多,目前供貨上斷檔的主要是這類芯片。第三梯隊是功率芯片、通訊芯片、傳感器與執行器、存儲芯片等,屬于低算力、工藝要求較低的芯片。每個梯隊之間都隔著‘一堵墻’。要跨過這堵墻,需要從芯片制造的全產業鏈進行全方位升級。而目前幾乎所有高性能汽車芯片均由臺積電和三星代工,我們沒有自主掌控技術能力,是被卡脖子的關鍵原因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中國選擇車路協同的技術路線,為汽車芯片“做減法”提供了機會。何偉認為:“車路協同是把云端服務器、路側設備與汽車進行高效5G賦能和V2X連接。在此情況下,可以把部分感知、計算和存儲能力從車內轉移到車外,這對整個芯片未來的發展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影響。第一,由于車端與云端/路端將進行大量的實時數據交互,傳輸的速率要求高了,傳輸的量也增大了,所以對通訊芯片的性能需求提升了。第二,由于車端和云端的架構要打通和聯通,所以要進行軟件協同和硬件協同設計。軟件協同設計要有標準化的服務架構,硬件協同要明確車端和云端的硬件能力需求,協同設計兩端的芯片;第三,部分計算/感知/存儲的任務從車里移到云端,因此對車端芯片的需求就會降低,使得傳感器和算力配置得以簡化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車企的工作是定義使用場景,不是設計芯片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今年以來,汽車芯片短缺危機下,國內多家車企投資入股芯片企業。對此,何偉認為:“車企利用芯片即可,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去掌握芯片設計的核心能力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在何偉看來,未來汽車功能必須基于場景和數據開發,而消費者的用車數據、服務數據都在車企端,所以車企要充分挖掘場景需求與分析能力,把場景定義好后,與芯片企業相互配合,形成優勢互補,從而提升產品的競爭能力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主機廠與芯片企業配合,又該參與哪些工作呢?何偉建議稱:“芯片開發的七個步驟中,規格制定、功能劃分,芯片設計語言的描述,均與末端消費體驗密切相關,需要主機廠參與其中。一方面,車企應基于整車架構及對場景的理解,自主定義計算平臺的各項需求,建議主機廠直接與芯片企業對接,避免一級供應商在中間做‘翻譯’。另一方面,車企在定義需求時,還要考慮到后續芯片的迭代更新,相比于手機只有三年的生命周期,汽車的使用生命周期長達十年,如何判斷芯片在汽車全生命周期的迭代升級?對于車企來說,是一項巨大的挑戰。因此需要車企合理地劃分所有功能單元,以及確定所有的接口標準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由于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,且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,因此何偉提醒說:“整車企業在計算平臺設計中,雖然處于主導地位,但并不代表車企要深入參加所有的研發環節,很多方面也并非是車企的領域,因此車企應該根據自身能力量立而行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整體看,無論是何偉的介紹,還是論壇上其他專家提出的觀點,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:破解芯片難題并非一日之功,而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中國電子商會自主創新與安全技術委員會理事長馮燕春表示:“我們在核心技術攻關上因為過去欠帳太多,現在發現誰也指不上了,只有自己救自己。芯片的設計完成后,測試需要兩到三年,另外還要投入五到十年在供應鏈上,這個門檻太高了,以后遞進起來非常慢,這是我們現在應該關注的。”

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,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。
                    深圳市正芯科技有限公司http://www.www.benacity.com/

                一分彩票